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發布時間:2017-5-10 8:56:32 閱讀:9437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先生這首《元日》,在每個春節都會被無數人吟詠,無它,實在是太應景不過了。每次過節,都要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等等,這些可能在不同地方表現方式不一樣,但基本上過節的幾個步驟是不會變的。這就是傳統,少了一樣,這過年的味道就變了許多。
我們總在感嘆,隨著慢慢的長大,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了,這是一個事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實不光是過年,現在很多傳統的東西都在慢慢的消亡。不是說傳統的東西都要保留,都要原封不動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應該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
其實說實話,我認為經過五千年歲月洗禮而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能稱之為糟粕的東西已經不多,恰恰需要我們繼承、發揚甚至是搶救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電視中報道的非遺傳承,很多都瀕臨滅絕,這不能不讓我們感到痛心。
堅持傳統,其實本質上是堅守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質,傳統文化表征的不僅僅是一些古老的習俗、方式,更多的是一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烙印。如果中國不用漢語,從文化到科技全面效仿西方,那我們還是我們嗎?其實我很欣賞那些一直穿著自己民族服裝的國家,這就是對民族傳統與國有特質的堅持。
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后一課》,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故事講述是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大部給普魯士,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鎮的教師給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故事。文中講到“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是啊,一個民族的固有文化歷盡千辛萬苦,經過一代代人的積累、總結,經過時間、戰火、瘟疫的洗禮、淬煉、鍛造。大浪淘沙般的篩選沉淀,最終得以形成,并鐫刻在這個民族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這種烙印使得它有別與其他民族而鮮明存在,別樣而鮮明的文化符號使它能被快速定位與熟悉。
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不易,它身上所特有的歷史積淀,使之韻味悠長,這也許就是一些中式家具及裝修能給人帶來內斂、雅致、沉穩感覺的原因,體現了文化積淀的魅力。
作為新時代年輕人的我們,在這個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在追求新潮、前沿、開放、創新的同時,也要正確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未來以現在為基礎,現在已過去為基石,牢牢把握住我們擁有的,讓過去的沉淀,伴隨著現在的努力,在不久未來開出獨特而美麗的花朵。
(新啟元:李勝)
中國石油 | 中國石化 | 中國海油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中國石油和化工網 | 石油工業標準化信息網 | 國際能源網 |
Copyright ?2011-2024. 河北中捷石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