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在閑魚上買了十本余秋雨先生的書,二手的,砍完價以每本十塊錢成交,這些書我現在還沒有讀完。喜歡余秋雨的書,大概是在中學時代吧,我記得課本里學過他的《道士塔》《牌坊》等文章。真正讀他寫的書是從鄰居那借的一本《文化苦旅》,讀的津津有味,現在這本書還在我的書架上放著,不過開頭缺了幾頁,我新買的這幾本書中就有這一本。
讀書是個很好的事情,尤其是對于年輕人來說,它能讓我們快速積累知識,增長見聞,也可以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內涵。當然,提升內涵這話對年輕人來說有些大了,畢竟是個長久的事情,急不來,越急,反而越做不到。我高中時代的校長就說過: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這句話現在還在中捷高中的教學樓上,修養從哪里來,讀書,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當今提倡全民閱讀,其實不僅僅是現在,原來也在提倡閱讀。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去耀華、新華書店、信譽樓等賣書的地方,總有人在捧著書去讀。現在去那的人少了,電子閱讀倒是蔚然成風。電子閱讀是個好東西,不限載體,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不占空間,便于攜帶、而且各種書幾乎都有電子版的,查閱方便,最重要的是很多書都是免費的,不管是在線閱讀還是下載都不要錢,這就降低了閱讀成本。實話說,花一百塊錢買書,確實有些心疼,因為我買的這些書其實在網上都可以找到,而且不用花一分錢。電子閱讀的缺點大概也就是盯著屏幕傷眼睛而且受到設備電量的影響,沒電了就看不成了。我記得原來有篇文章,大意是說外國人等飛機時都在看書或者工作,而大多中國人卻在玩手機。這可能是個事實,不過我倒是認為這里面有斷章取義之嫌。你怎能知道玩手機的沒有在看書?知識媒介的改變,催生閱讀方式的變革也是一定的,包括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存在即是道理。其實網絡小說有許多都是非常積極的,我從大學時開始看小說,現在看的少了,零零碎碎的也會追幾本,從我看的那些小說中,主角的成長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歷經艱難險阻,有大勇氣、大毅力、大決心,遇誘惑不動、遇強敵不畏、遇絕境不慌、遇大苦能受,然后登臨絕巔。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部“偉人”成長史,雖然這個“偉人”是偽造的。我曾試圖把自己帶入到書中,我發現即使知道故事的發展,還是達不到主角的高度,甚至活不到書的結尾。它即使不能讓我得到什么,起碼能讓我知道缺少什么,而且書中很多句子也確實不錯。
讀書的目的之一在于積累,既然是積累,那就要廣撒網,多撈魚,有一個廣的涉獵面。積累越多,對以后越有利,要知道每一次舉重若輕的侃侃而談,背后都是點點滴滴的辛苦積累。這個積累不僅僅是記憶書中的內容,更是要理解、篩選你認為正確的部分并與自己的思想進行融合,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任何一本書,包括新華字典,都或多或少帶有作者的主觀思想,比如現在流行的成功學、管理類、社交類的書,通篇全部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教給讀者如何去做一些事情。我想書的出現,最初的目的就是前人將自己的經驗、思想、感悟記錄下來留給后人,讓后人有所借鑒,少走彎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前輩的智慧中,找到適合我們的并將之同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讀書的魅力不僅僅在讀,更在于想,否則老祖宗就不會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千古名言了。我們在書中求知,在現實中求證,在故事中代入,在起伏中明辨,在方寸中感悟天地,在文字中思考人生。讀書,行在讀,重在思,慎之!慎之!
(新啟元運行七部:李勝)